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目标完全不同,人工智能的目标是用机器来模仿人类的智能行为,追求的是机器行为跟人类行为的相似性,越相似越好。机器人则完全不同,它的目标是设计出来一个机器来协助人类完成某种任务,而这个任务原来是人来完成的,所以机器人的目标是完成任务。
人类创造更强大的智能有两条路径,一是从生命科学出发,通过改造基因或者直接改造大脑来获取更强大的智能;二是从人工智能出发,创造一种新形式的智能。现在看来,这两条路径都困难重重,甚至比解决世界的问题都要更困难,这是人类面临智能危机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AI总是很难落地?为什么人工智能常常被人诟病?有人说这是由于科幻电影、科幻小说、电子游戏、新闻媒体等造成的,这个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实为大家所忽略,那就是本应为“人机环境系统融合智能”常常被误认为是“人工智能(甚至是一些算法)”所致。
伦理对人而言还是一个很难遵守的复杂体系,对机器而言则更加难以理解......人机智能是人—机—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型智能系统。其与人类智能、人工智能的差异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
“通用”软件和“通用”硬件就可以通吃。虽然这种做法在信息领域很常见,但在人工智能领域通常行不通,因为信息产业所涉及的通信、计算机、控制技术都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产业道路和目标都很明确。但人工智能至今还没有完整的理论,唯一有的就是算法。
当今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带来了人体的抽象化。在工作场所、公共场合乃至私密领域,人已经不再是一个实体,而是抽象为离散的流动状态,也就是数据化的我们,流向了公共服务部门、商业实体。我们以无法自我控制的方式,被分类、标记、分析,并且成为一个个干预目标。
我认为AlphaGo有点像游戏。人类冠军棋手非常优秀,非常擅长发现模式等。但面对可以进行大规模搜索的AI,人类最终会失去这种能力。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不聪明,人类聪明得多,可以理解很多不同的事物,如语义理解和社会关系等。而计算机非常狭隘地只专注于一件事,慢慢地这些系统肯定会变得不那么狭窄,但仍然会非常狭隘
人类是细胞生物,所以大脑才是一个个神经元组成的网络,如果认为人工智能内部也应该是由一个个单元组成,那就有点东施效颦了。我们需要反思,与大脑类似的智能架构适合在计算机上重现吗?是否存在更加高效、更加适合计算机的智能实现方式?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学者就已经编写过一个名叫Eliza的聊天AI。它可以从自己的文本库中选出一些语句来对人们的提问进行回应。但我们都知道,它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按照程序行事。
在公共场合,智能垃圾桶会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已经满了,公路会知道它们何时会裂缝,超市货架会知道它们何时被买空。每个系统都会把信息传给负责处理这个问题的人(或机器)。智能指示牌、路灯和交通指示灯将直接与经过此地的无人驾驶汽车进行交流。
2014年,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以及波尔卡圆点的创建者加文·伍德,第一次公开提出了Web3.0的概念。“Web3.0最特别的就是,用户所创造的数字内容,所有权和控制权都归属于用户,用户所创造的价值可以由用户自主选择与他人签订协议进行分配。”李克秋说。
人类发展总共有26种通用目的技术,而人工智能就是其中一种。硅谷创业教父史蒂夫·霍夫曼认为,人工智能是一股极强的趋势,它会改变地球上的一切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