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哈划重点:早期飞行汽车数量少,用途主要是测试与体验,在国家划定的隔离空域范围内运行即可。“随着飞行汽车越来越多,如果要在城市上空运行,甚至跨城市运行,就需要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空域及运营端的数字孪生系统。”】
飞行汽车,能火多久?
(哈希力量配图自网络)
前有薇娅在直播间卖火箭,今有罗永浩在直播间卖飞机。
亿航智能的一款“空中的士”载人航空器,3月20日登陆罗永浩直播间,定金3.99万元,全款199万元。
这是一款飞行汽车,能坐两个人,可以在空中无人驾驶,最高时速130公里。
过去,这类飞行汽车不能随意起飞,没有资质不能批量生产,但国家正在逐步放开。4月7日,上述亿航智能的这款EH216-S飞行汽车,拿到了民航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集齐了从生产到商业化运营需要的三类证件,成为全球首个获得适航“三大通行证”的载人无人驾驶飞行器。
飞行汽车成了最近科技圈最火的赛道之一,小鹏汽车、吉利汽车、广汽集团、腾讯都已入局,国外更是有一批创业公司做了很多年。他们的想法很简单,用飞行汽车在空中编织一张网,发展空中交通。
这并非痴人说梦。随着地面交通越来越拥挤,向天空发展是必然方向。天空将二维出行变成三维出行,用空中走廊代替路面道路,掀开一个万亿市场。
中国、美国、韩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正在发起一场“低空经济”军备竞赛。在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低空经济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相关的配套政策在加速完善,管制逐渐放开。用不了几年,就有很多人能体验到“低空飞行”。
让人好奇的是,谁会买飞行汽车?它的真实用途究竟有多大?本文试图拆解飞行汽车,带你看清背后的虚与实。
1
啥是飞行汽车?
飞行汽车,你可以理解为加了机翼的汽车,也是加了轮子的飞机,所谓“让汽车飞天,让飞机跑地”。
世界上第一台可操作、实用的飞行汽车,由一家叫Terrafugia的美国公司在2009年发明。这辆车靠汽油驱动,在路上行驶时能把机翼折叠起来,张开机翼加速就能起飞。这个“变形”的过程,其实跟小朋友玩的变形机器人没太大区别。
这家公司在2017年被中国人收购,纳入吉利汽车旗下,产品命名为“太力飞行汽车”。这是中国车企对飞行汽车最早的尝试。
拿下太力飞车后,团队把领克汽车的方向盘装了上去,然后花大价钱从传统航空企业挖人。然而国内的空中管制很严格,国人也不像外国人玩得那么开。太力飞车卖的不多。
吉利尝试的这条路线,被称为“陆空一体”。它占了飞机和汽车两头的优点,但同时也有局限性——空中飞行比不过飞机,陆地行驶比不过汽车,两头不是“人”。而且,一辆飞行汽车要投入使用,既要符合车规级认证,又要符合航空标准,合规难度极大,驾驶员得同时有机动车驾驶证和飞行执照。
回头来看,坚持陆空一体,可能是飞行汽车踩的第一个坑。这个坑,吉利跳进去了,小鹏也没落下。
小鹏汽车2020年正式入局,次年拿到5亿美元融资。小鹏汇天发布的第6代飞行汽车,设计思路跟太力飞车类似,都是一体式设计,只是把两个机翼换成了螺旋桨,桨叶能折叠。当时,小鹏也想着把小鹏汽车的方向盘装上去。
官图发布后,有专业人士对设计提出质疑,当时就有一位资深航空人士对「定焦」说:“商业化落地挑战很大,飞行与陆行要深度且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简单地把现有无人机模块固定在汽车上面。”
有些坑可能只有踩过才知道。去年10月何小鹏终于改口,说经过探索发现“首款量产的飞行汽车应该是分体式的”。今年1月小鹏宣布,四季度开始预定“陆地航母”,这是一款分体式飞行汽车。
所谓分体式,指的是将飞行单元和陆行单元分开,陆地行驶的时候可以绑定在一块,但起飞的时候是飞行单元“单飞”。
比如小鹏的这款飞行汽车,实际上是两个产品——增程式混合动力皮卡、多旋翼飞行器。陆地行驶时皮卡拉着飞行器,充当其运输工具和充电站,起飞时座舱与飞行器脱离,移动底盘搭载着座舱自行离开。
这种感觉,有点像日常找代驾时,代驾把自己的两轮电动车折叠起来放到汽车后备箱,到达目的地后,再展开自己的电动车骑着离开。
现阶段,要把汽车和飞机强行做成一个整体,实现“陆空两栖”,在技术和法规上还不太现实,需要在设计理念、车身材料、电池等环节取得重大突破。更现实的路径是,适当弱化甚至剥离陆行功能,以强化飞行功能。
这也是全球主流飞行汽车企业的做法,他们的产品绝大部分都不具备陆行功能,而是做成了一个飞行器,全称叫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车企、航空企业、无人机企业,都参与其中。
飞行器版本的飞行汽车,跟日常生活中的无人机很像,你可以将它理解为放大版的无人机,可以载人拉货的那种。它的结构很简单,座舱加上几个旋转叶,能垂直起降,也能空中巡航。我们在前文提到的亿航“空中的士”,就属于这一类。
我们做个对比,看它有哪些优势。
首先跟直升飞机比,二者都能原地起飞和着陆。不过,它比直升机噪音小,安全性高,价格便宜,运营成本低。
一架空客135直升机价格约6000万元,飞一小时需要四五万,养一个飞行员一年成本大概100万。而且直升机的传动装置非常复杂,发动机容易出故障,美国篮球明星科比就是坐直升机出事故去世的。
而飞行汽车由电机驱动,噪音比发动机小,启动时不需要预热,而且电机是分布式的,多个电动机驱动轴直接连接到每个旋翼叶片上,无需传动装置。这种结构第一减少了零部件,制造及维护成本更低,第二能做安全冗余,即便有个别电动旋翼出故障,也不会像直升机那样直接坠落。
其次跟传统固定翼飞机比,它的优势是小巧灵活,不需要建机场、跑道,可以直接在城市上空穿行,应用场景更多样。
基于这些优势,飞行汽车近年来快速发展,入局飞行汽车赛道的企业也越来越多。
2
发展到哪了?
做飞行汽车的企业中,国外比较有名的包括美国的Joby和Archer、巴西的Eve、英国的Vertical、德国的Lilium,它们都已在美股上市。
国内的除了亿航、吉利、小鹏,广汽也公开展示过一款产品,另外还有一批新生代创业公司,头部的如峰飞航空、时的科技、沃兰特航空、御风未来、零重力等,他们都拿到了巨额融资。
这些企业基本都还在研发、申请适航认证的阶段,产品大规模交付且商业化的不多。
在国内,飞行汽车要“上天”,需要先向空军进行空域审批,正所谓“离地三米归军队”。空域分为高、中、低不同区域,飞行汽车属于低空飞行器,需要申请专属运行空域。
这只是第一步。拿到空域审批之后,还要向民航部门申请运营许可,进行适航认证。适航认证是民用航空器投入使用之前最重要、最难的一环,主要审查技术安全性。认证的步骤很长,最核心是要拿到型号合格证(Type Certification,简称TC证)。
然而对于飞行汽车这个新生事物,全球都没有现成标准,相关的法规和制度跟不上行业的进度,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国内跑得最快的企业是亿航。前文提到的出现在罗永浩直播间的“空中的士”EH216-S,在2021年初就提出了认证申请。当时没有技术标准,中国民航局在2022年2月专门发布了针对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适航审定文件,去年10月给亿航发了TC证,这是全球第一个。
而在4月7日,仅时隔半年,民航局就给亿航EH216-S颁发了生产许可证(Production Certificate,PC证)。这意味着亿航具备了量产的资质,打通了从生产到商业化运营的链条。
除了亿航,去年12月,民航局还发布了针对沃飞长空AE200-100的适航认证专用条件。沃飞长空的前身是吉利的太力飞车,因为原有路线走不通,被吉利改组。这里补充一下,太力飞车项目的一部分人离开后,在上海创办了飞行汽车企业时的科技。
按当前进度看,亿航EH216-S和沃飞长空AE200-100可能成为国内最早实现规模化应用的飞行汽车。EH216-S能坐两个乘客(自动驾驶),单次最多飞30公里,最大允许飞行高度120米;AE200可搭载1名驾驶员和4名乘客,最大航程为200公里至300公里。
在亿航和沃飞长空之后,小鹏“陆地航母”的飞行体X3-F也在申请TC,并在近期获得了航空局受理,正式进入审定阶段。接下来两年,这些经过适航认证的飞行汽车将陆续投入市场。
一辆飞行汽车售价动辄上百万,现阶段买的起的要么是有钱的富豪,要么是有经营需求的企业。所以飞行汽车进入市场,可能跟当年小汽车的普及过程一样,B端市场先发展,然后才是私家车。
景区观光是一个典型的落地场景。景区运营公司采购一批飞行汽车,在高山峡谷、河流湖泊等地段运营,向游客收费,性质跟观光电梯、缆车、摆渡车差不多。相比之下,飞行汽车的观光效果会更好。
亿航这几年大力发展空中观光业务,去年跟西域旅游签订合作协议,后者要在未来五年采购至少120辆飞行汽车,在景区进行推广。西域旅游有着天山天池主景区湖面、道路等的经营权。
短途货运也是一大落地场景,可以用无人汽车替代卡车、民用航空,进行城市之间以及市区和郊区之间的短途配送。
快递公司已经开始布局。近期中通快递与峰飞航空签订了协议,计划采购30架V2000CG飞行汽车。峰飞航空目前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场景,客户是高端工业化企业、物流服务公司等。
对于一些山区、海岛等交通不便、车辆无法到达的地方,飞行汽车可以轻松覆盖,省去了修路架桥的过程,直接将物资从山脚运到山顶,从陆地运到海岛。
共享出行是一个更大的市场。如果未来空中交通真能发展起来,那么飞行汽车将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打飞的”会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选项之一。
美国网约车公司Uber很早就垂涎这块市场,它在八年前发布《未来城市空中交通白皮书》,称未来人们可以在城市里用飞行汽车通勤,几分钟内就能到达目的地,这套系统会在10年内问世。
现在看来,Uber有点过于乐观,它内部孵化的空中拼车业务Uber Elevate,在2021年卖给了Joby。不过大方向是对的。
目前主要是企业和政府部门在采购飞行汽车,且运营区域被严格限制,私人采购量较小。景区运营、快递物流、医疗应急、商业地产,是看得见的能运营变现的场景,全民参与的“空中的士”时代,还得再等等。
3
机会与风险
汽车和飞机,都是产业链条长、就业人数多、产值巨大的行业,在一些国家的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飞行汽车本质上属于航空产业,单机成本比汽车高,产销量可以比飞机大,带来的经济附加值高。
提供一站式供应链解决方案的德奥普创始人兼CEO刘勇对「定焦」说,一般来说传统飞机本身的价值只占它带动综合产值的20%左右,飞机带动的油料消耗、维修保养、地勤服务、机场建设等运营端附加产业,能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我国汽车产销量一年3000万辆,飞行汽车要是能达到其百分之一的产销量,年产30万架就能产生相当可观的综合产值。
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李健在去年11月说,低空经济的体量大致是高空经济的3.2倍,中国现有民航高空运输网络的经济体量为17万亿元,测算下来低空经济的体量能达到50万亿元,而去年中国的GDP总量是126万亿元。
放眼国内,能有如此巨大体量、不是高度内卷、还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产业不多。如今,房地产进入下行周期,新能源汽车已成红海,低空经济被提到更高的位置就可以理解了。
不只中国将低空经济视为战略产业。日本在2018年就成立了先进空中交通公私委员会,韩国在2020年发布城市空中交通规划方案,美国的空中交通一直都很发达,很多名人富豪用直升机出行。
对于中国而言,这或许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刘勇表示,飞行汽车产业现在是美国、欧洲、中国三分天下的局面,美国是传统航空强国,优势在于核心技术成熟;欧洲在法律法规方面尝试较早,欧美成熟的航空供应链优于国内;中国的电动汽车、无人机产业都很发达,核心的电机、电控、电池技术,无人机飞控和无人机飞行管理系统等优势都可以延展到飞行汽车上。
而在近几年,飞行汽车的机械装置、电池续航、动力系统都有明显进步,技术愈发成熟。从业者相信,跟新能源汽车类似,低空经济也会跑出来一批明星企业,成为这个赛道的“蔚小理”。
当然挑战也很大。
首先,实际量产落地的飞行汽车,可能跟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它更像一个飞行器,而不能“陆空两栖”。因为汽车和飞机的设计思路完全相反,短期内技术还不能解决这个矛盾。飞机的研发周期很长,传统飞机一般是十年,飞行汽车可能缩短至五年左右,但如果算上申请适航证的时间,时间成本依然很高。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刘勇认为,飞行汽车的起降场、充电设施、现有机场改造、eVTOL飞行员培训,都是长期巨大的投入,后续持续适航的相关检查、维修、保养,也需要专业人才和设备,这些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
空域管理充分考验管理者的水平和智慧。早期飞行汽车数量少,用途主要是测试与体验,在国家划定的隔离空域范围内运行即可。“随着飞行汽车越来越多,如果要在城市上空运行,甚至跨城市运行,就需要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空域及运营端的数字孪生系统。”刘勇说。
此外,飞行汽车要大范围普及,还依赖于成本降低。就像新能源汽车以燃油车的价格和用车成本为参照,飞行汽车是以直升机为参照,理论上飞行汽车的综合成本会更低,但这要建立在成熟技术和规模效应之上。现阶段二者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至于亿航将“空中的士”上架淘宝,其实跟普通人没有太大关系,因为即便买了也不能随随便便飞。就像一位业内人士说的:“这无非就是个噱头而已,是一种营销手段,没有太大实际意义。”
(文章插图未收录。原文编辑 | 魏佳)
https://mp.weixin.qq.com/s/-mY916r0bLPlJ0fmwNgn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