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在谈元宇宙问题时,黄仁勋对曾对Omniverse提出过一些预想:未来会有很多的设计者、创造者,在虚拟现实、Metaverse中设计数字事物;然后才在现实世界中去完成设计,包括汽车、包、鞋子等等产品。他相信这会是个更大的市场、更大的领域,Metaverse里的世界也许会比现实世界大上百倍。
如果大家都总是泡在线上一起玩儿,那你的炫富和显摆也得数字化。如果再这么玩上十到二十年,我们就会进入元宇宙,当数字生活比物理生活变得更重要的那个时刻......它指的是未来人工智能变得比人类更聪明的那个时刻。元宇宙也是这样的一个时刻,一个我们的数字生活变得比我们的物理生活更有价值的时刻。
用科学思维去做,就是一步登天,做到L5再去扩规模,进行商业化,Waymo就是这个路子。可是很多图灵奖得主级别的人都说,L5太难,再过几十年都不一定能实现。用工程思维去做,就是循序渐进,先在部分场景下实现自动驾驶。特斯拉采取了这样一种方法,它先做到L2,在高速上跟车,变道,在停车场实现自动泊车等等。
在他眼中,随着社会步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在数理以及机械运算方面的优势,将逐渐取代的便会是左半脑,左半脑越发达被取代的速度则越快。而只有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哲学以及这些融合起来形成的创新,这才是智能时代没有办法完全取代的。
人工智能是实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之一,其他技术还包括超高速无线数据连接(5G/6G)、物联网(IoT)、增材制造(3DP)、增强显示(AR)和虚拟现实(VR)、高性能和量子计算。当这些技术与数据运用相结合时,它们将实现价值链的实时管理、新的数字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以客户为导向的商业模式。
我认为VR技术会经历多次革命,才能满足全天候办公的场景需求。这可能会在2030年之前实现。现有的VR头显依然笨重,重量、分辨率等方面依然有待优化......metaverse让网络交互更加自然、更具存在感。
技术领域分为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只能被发现,因为它是客观规律,不是可以创造的;技术是创新,汽车就是一个技术,但是可以有多种汽车;工程是追求精益求精的领域。这三者不要混淆,三种不同的路线,三种不同的考核方法。
林毅夫表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有一个特性,就是新产品的研发周期特别短,而且投入主要以人力资本为主。因此,发展短周期的新经济,中国是有优势的。
我们国内大学培养人才的模式偏标准化。羡慕德国教育方式......我前段时间去德国,又考察调研了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他们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我非常羡慕他们能够那样办学。我觉得德国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德国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好用。比如,德国的大学聘请的教授都有
我们认为,在未来十年人工智能领域将有八项关键技术,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将给经济、社会、甚至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它们包括自动驾驶、数字城市运营、机器翻译、生物计算、深度学习框架、知识管理、AI芯片和个人智能助手。
李彦宏说,今天的智能助理可以看成是一块智能屏,明天会是个可穿戴设备,后天也许就是植入人们脑中的芯片,形式不一而足,但大方向已经不可阻挡。
2021年,我希望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机器学习项目的完整周期,构建支持相关工作的MLOps工具,以及系统地搭建、生产、维护AI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