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正在“去神化”,备受推崇的去中心化、建立信任等曾经性感无比的点,也开始备受质疑...…在PPT中,一共对区块链提出了6大质疑点。
如果数据源本身就是假的呢?几乎所有溯源类项目都面临这个问题。无论是艺术品的流转,还是消费品供应链,实物与区块链上的标签对应这一环节是线下人工来完成的。如果一瓶茅台能用物理方式在瓶子上就能保证是真品,那也就不再需要区块链,如果不能,那区块链并没有方法去抵抗上链环节的信息源验证的作假。
相对应狭义的“链圈”,单指只从事区块链技术研发、落地应用的团队及联盟等。请注意,这两个定义里的币圈和链圈,几乎是不重合的,因为两者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以“发币上交易所”为界限。
「技术派更温柔,让人心动、拥有社会正义感、很正能量、很嬉皮精神;跟货币派相关的词汇是推崇弱肉强食、边缘感、让人不安、不愿妥协、右翼、肉食者」。
1990年,万维网协议发明者蒂姆·博纳斯-李写道,“一旦我们通过万维网连接信息,我们就可以通过它来发现事实、创立想法、买卖物品,以及创建新的关系,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在过往时代不可想象的速度和规模来实现的。”
放到物联网的场景中,每个传感器在和其他机器进行交互时,可能获得Token或消耗Token。我们的做法也不应是给每个传感器开设一个和法币对应的账户。这时,我们应该设计机器专用的钱包和Token。
然后就是正规部队迟迟没有进来,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一个重量级的真正落地的应用。我认为区块链一些好的项目也有很多的技术。但是,他们都缺乏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高速的硬盘读写,造成大量的数据同步非常困难,同步的时间慢,这样的性能不足以做任何一个应用,所以我认为储存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我们已经看到了区块链+公共服务的许多案例和活动。我们期望更多更强更快。就像中国的高铁。它完全是公共服务,完全造福社会,成了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它投入巨大,毕多年之功持续建设,终于产出了巨大效用。投入巨大,好处用途太多,但财务回报难以按资本模型评估,古典投资也会望而却步,只能国家财政投入。
英文的“common sense”, 可以翻译为“共识”,也可以翻译为“常识”,我更倾向“常识”。没有“常识”,岂有“共识”?所以,与其说我们去寻找“共识”,还不如说是去寻找“常识”。
走进币圈的,大致分为3个层级——玩比特币、以太坊等“正品”的;玩各个企业发行的代币等“仿品”的;参与到虚拟货币、区块链不沾边的传销活动中的。
美国SEC证交会的区分倒是很简单,是证券,还是非证券。非证券,那就不用我监管了,是证券,那要遵守我的相关监管规定。现在,为了合规,倾向性的做法都是,把TOKEN设计成非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