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哈划重点:对数字交易所最贴切的比喻应该是“咽喉”——呼吸、进食、发声,几乎体系内所有的环节都必须从这里经过。交易所由此成为“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生态中最大的中心,并作为一个离区块链技术最远的产业,在数字资产市场里发育的异常丰满。】
对数字交易所最贴切的比喻应该是“咽喉”——呼吸、进食、发声,几乎体系内所有的环节都必须从这里经过。交易所由此成为“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生态中最大的中心,并作为一个离区块链技术最远的产业,在数字资产市场里发育的异常丰满。
但是,交易所终究只是交易生态中的一环。鉴于其中心地位,交易所的利益同时受到项目方和投资方的深度捆绑——任何一方的交易活跃度下降,都将对交易所形成肉眼可见的打击。
因此,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交易所早已不甘只做作壁上观的掮客,而是为了攫取利益不惜亲自下场哄抬币价、诱导交易。此外更为讽刺的是,交易所越是在张牙舞爪的“带交易节奏”,就越是说明虚拟资产交易正处于迫切需要被“搅浑”的死水状态。
或许,在本质上动交易所奶酪的,并不是持续不明朗的监管态度、接踵而来的黑客攻击、屡禁不止的空气币以及粉墨登场的幕后 “庄家”。
而是被这些不确定因素打压下的,仿如惊弓之鸟的项目方和噤若寒蝉的投资者们。
01
时势造人
数字资产交易所最初的两次爆发都是“时势”的产物。
第一次无疑是虚拟币的价值刚被国内发现的2011年,当时交易所作为第一桩围绕数字资产交易的生意正式诞生。
“睁眼看世界”的是“比特币中国”——国内第一家数字资产交易所。或许其创始人、温州商人杨林科当时并不知道,只想趁比特币币价从不到30美分“飙升”到1美元时小捞一把的他,就这样成为了国内数字资产交易所的“开山鼻祖”。
彼时,比特币中国的获利方式也堪称朴素——收取比特币与法币交易的撮合手续费。
即使是在比特币价格涨至每个数千元、OKCoin和火币网相继入局瓜分“小牛市”的2013年,国内交易所普遍采用的也依然是提现手续费+期货合约+杠杆借贷的“薅羊毛”套餐,交易所盈利模式的雏形也就此成型。
交易所的第二次爆发肇始于2017年,那是币圈经历第一轮政策打击后报复性反弹的一年,也是目前整个币圈最想回归的一年。
比起比特币借ICO“东风”创下的两万美元空前记录,以及“韭菜”动辄获得数百倍回报率的暴富神话,或许当年七部委联合发布的“九四禁令”才更让交易所刻骨铭心。
“九四”后,令众家交易所最无法释怀的记忆,恐怕也不是仓皇的“出海”潮,而是半路杀出来“趁火打劫”的赵长鹏。其于2017年7月在日本创立的“币安”,打响了用于“币币交易”的“平台币”先声。这种类似积分的交易玩法,伴随其于各直播平台“香车美女”的营销轰炸疾速走红。
据新兴交易所创始人郭言(化名)分析,“币币交易”相当于在其他交易所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率先把股票交易方式转变成外汇交易方式的做法。而平台币的本质是“资产证券化”,即交易所将自家的平台币当成一种证券进行管理。
事实证明,即使平台币模式很快被火币和OKcoin全数抄去,但已然无法阻挡币安成为名副其实能与其分庭抗礼的“大所”。围绕平台币展开、以提前透支收益为目的的一系列玩法,也代表了交易所“出海”阶段典型的盈利模式。
不得不说,无论是“监管真空期”赋予交易所的绝对自由主义,还是被“九四禁令”敲打后交易所们又借平台币重入无人之境,都与比特币的“牛市”不谋而合。
总体而言,在泡沫尚未破裂的时间阈值内,被“韭菜共识”催发的丰沛的交易量行情总有办法突破重重阻碍扶摇直上。时势之下,交易所的诞生和第一次裂变,共同缔造出属于数字资产交易所前六年的“黄金1.0时代”。
02
人造时势
如果亲历过2017年的巅峰,那么2018年注定是令人失望的一年。继比特币价格在3月份跌破7000美元,币圈就一直被裹挟在“熊市”的低气压中。
当无论多少的利好消息都无法刺激币价的时候,“韭菜”们终于相信潮水退去,比特币已经被逼走向“价值回归”。
没有时势,就总有人造就时势。张健和FCoin的崛起就是“穷则思变”的产物。
FCoin对一种名为“交易即挖矿”的既有模式做了重新包装,即交易所根据用户交易量奖励一定比例的平台币,而这个比例一度大于100%。也就是说,在FCoin进行交易,用户每支付1元手续费,就可以获得价值大于1元的平台币“FT”。
当然,游戏规则能吸引用户的前提是FT的价格至少做到保值。据一位交易所合伙人赵杰(化名)观察,FT的价格很大程度依赖平台自己掏钱哄抬,以此吸引逐利的投资者入场。
“交易送钱”的模式像极了互联网公司烧钱补贴的惯用套路,早已被贪婪驯化的用户深谙其间的短期套利之道,这也正是FCoin一鸣惊人的源头。
但正如烧钱补贴的难以为继,FCoin的“交易即挖矿”也一定无法持续——因为币价不可能持续上涨。
“基于这样的经济模型,FCoin基本呈现像过山车一样瞬间从波峰掉到波谷的走势,行话叫‘一波流’”,郭言对起风财经(ID:QFCJ2018)解释道,“目前FCoin只能通过各种措施回收FT,待跌势缓和后故技重施。但随着用户信任度的逐渐降低,此类‘一波流’操作的时间周期只会越来越短。”
不出所料,FCoin后续的动作也在佐证这种说法。持续下调手续费、推出“平准基金”、发行更多币种代替FT都没能挽回FT的颓势,张健接连不断的脱线都在业内的意料之中。
时至今日,不管张健是好意还是歹意,FT掉的厉害是不争的事实,FCoin也从上线时的“交易量为全球前10名交易所之和”,沦落到如今被驱逐出CMC “Top 100”的窘况。
“FCoin最大的贡献不是挖矿,而是让大家彻底开了脑洞,意识到原来赚钱的方法不是只有那么几种,是真的有很多花样。”赵杰这样告诉起风财经。
诚如赵杰所言,FCoin后陆续有更多交易所设计了与之相仿的平台币“挖矿机制”,单币种如满币、coinpark,甚至还有主打非单一币种的“双币轮动”挖矿回购机制,如AAcoin、CEOcoin等。
但是,这些以前期价格透支为代价的交易所模式普遍都后劲不足。
“一旦收益下降或交易所宕机,用脚投票的用户就会无情抛售造成交易踩踏。”在郭言看来,“交易即挖矿”是一种原罪,无论多少修复机制都不能弥合此类模式的固有症结。
而更可悲的是,稍有经验的“韭菜”都并非不能识别交易所的伎俩,只是人被财富激发的本来面目过于狰狞,让他们最终无法在大厦将倾的临界点全身而退。
从严格意义上讲,以FCoin为代表的挖矿模式,不过只是币安时代平台币模式的引申。换句话说,在FCoin的语境下,平台币的价值被史无前例的放大,和之前呈现出完全迥异的思路。
众所周知,至少在现阶段,交易所盈利的本源也左不过是靠“杠杆”——炒币、融资、付息,如此循环往复。至于花式翻新的各类规则,只是为这场盛大的“割韭菜”秀场添注了一枚枚光怪陆离的助兴筹码。
“张健是行里花样玩的最频繁的”,赵杰说,FCoin开创了不借助“牛市”就“搅浑水”的先例。
作为一个未曾颠覆底层逻辑却声势浩大的交易所,FCoin从辉煌到寂灭的过程始终刺眼,以至于就连其垂死挣扎的吃相,也被僧多粥少的币圈媒体隔三差五奉为选题。它几乎是熊市里第一个巅峰,而在它身后则是交易所漫长的调整期。
以FCoin 为坐标,交易所进入一个类似中场的“1.5时代”。
03
等风来
“现在很多概念都刺激不到用户了,挖币、杠杆、各种共识机制,这些都被玩儿烂了。”发出这些感慨的人是王祥(化名),一个正在交易所“红海”中迟迟找不到突破口的创始人。
在王祥看来,如今的交易所其实还如以前那般殷勤,刷量和规则设计依然是常规动作。但是身为交易所创始人,他已经明显感觉到,被割了一茬一茬的国内项目方和用户变“精了”;至少不再处于能被一两个利好利空的消息或规则,轻易影响交易节奏的阶段了。
市场行情怎么样,数据是最好的指示剂。
“根据众多交易所的反馈总结,现在中国的炒币用户总共就两三百万,认知度比较高的三大头部交易所的真实用户最多只有五万,而那些所谓的Top10交易所每天的真实流量平均甚至不足1000”,王祥这样告诉起风财经。
尽管目前并没有权威的统计机构能给出精准的市场数据,但是王祥作为交易所生态中的弄潮者,似乎对自己基于实践经验的判断十分自信。
“现在交易所太虚假繁荣了。如果现在政府仿照泰国一样对交易所收取十万分之二的交易手续费,那么中国人开的交易所99%的交易量都会缩水,因为几乎没有多少真实用户,量全是刷出来的”,王祥说。
除去屈指可数的投资者,项目方同样对交易所抱有很大敌意。
“去年五月以太坊一枚一万的时候,某交易所的创始人足足融了10000个以太坊。当时上币费动辄收200个以太坊就跟扔了一样,但现在大家都醒了。”王祥感慨道。
据多位新兴交易所创始人介绍,现在中国项目方的“上币费”不好收,一般新兴交易所平均每个项目只能收到两三百万。并且在各种中介服务供给过剩的情况下,以前几乎只认法币的交易所,现在也不得不开始接受项目方支付的token。
卖水的少,喝水的也少。当用户和项目方都紧紧的捂住了钱袋子,交易所面临的就是交易流量的双向枯竭。
“大家都麻木了,交易所找不到亮点了。”王祥说。
时至今日,千“所”竞逐后鲜有赢家的交易所们已经接受了市场持续萎靡、牛市遥遥无期的现实。既然“时势造人”和“人造时势”都不可实现,“佛系”经营就变成了当下交易所的新共识。
通过观察一些新兴交易所可以发现,其运作方式已多数从“暴利返还”变成了“手续费回购”,即交易所根据用户前一天交易的手续费折算usdt,然后次日做全额回购。
如此一来,交易的中间环节减少,交易所过手的利润也在变少,目前还未上线的bihao和bgogo都是此类玩法的代表。只不过这种对用户相对友好的模式,对交易所来说并不算性感。
“现在交易所竞争压力之所以这么大,就是因为大家都逐利,仗着自己有流量就大谈条件。何苦要互相伤害呢?大家一起玩就好了”,郭言解释称,既然实在的让利可以确保交易所细水长流的发展,那么割韭菜就显得“没有必要”。而在王祥看来,不敢割韭菜或许才是交易所有所收敛的更可信的理由。
“做私募其实最怕真的韭菜,因为韭菜是会砸盘的。别看你前面募到了钱,那些钱后面都很可能用来护盘了。加上破发率那么高,到头来白忙活,我们不愿意重复这些套路。”王祥说。
除此之外,更为严峻的监管态势已然山雨欲来。
“国家最晚到11月一定会出政策,这个监管一定比去年‘九四禁令’要严重的多。” 据王祥分析,任何一个行业乱到一定程度都势必会引发监管层的规制,而目前币圈已经到了政府不得不收拾的地步。
“行业太乱了,99%都是骗子,何一也是骗子”,王祥悻悻地说,“最后其实国家根本不用管理合规性,光政策引发的市场性恐慌,就足以击垮所有人”。
来自内外部环境的风声鹤唳,使得新兴交易所们不再把重点放在中国市场上。
郭言表示自己的交易所后续不打算在国内大规模拉新,仅满足平台既有用户的需求;未来可能会找第三方机构做项目评级,并尽量以公开透明的姿态经营好社区。对郭言来说,收拾好现有的一小丛韭菜,至少短期内温饱不愁。
而王祥则针对国内市场几乎采取完全的绥靖政策,只求靠着年初就融好的一笔资金顺利“过冬”。对王祥而言,目标似乎只剩下活着。
但无论这些交易所的国内战略如何惫懒,它们始终都有一个共同任务——开拓海外市场,尤其是以东南亚为代表的政策开明且百废待兴的处女地,那副未经开垦的矇昧模样简直像极了2013年中国的虚拟币市场。对新兴的小所来说,海外固然昭示出更宽广的想象空间,但更重要的是,国内币圈的逼仄已经让“走出去”成为它们没有选择的选择。
“现在这个情况下,任何一个小交易所如果能有二三十个主流币种、实现一天1000万美金左右的真实交易量,就能确保一个月有五六十万美金的营收,即使在国内排行500名开外,也能过的很舒服了。等这些实现了,再去想别的。”王祥的话代表了很多新兴交易所的心声。
其实不只是交易所,现在币圈所有交易环节都需要一个机会。那是一个当国内大部分的项目和交易所泡沫破裂后,行业去伪存真后的机会。它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在此之前不出局。
按照王祥的说法,只要比特币存在一天,交易所就总有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