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哈划重点:对于规格化的新闻资讯(例如灾害、体育、财报等动态信息)可以做到精确、迅捷的生成和发布,时间一般不超过30秒,且差错率远低于人工写作。这是机器处理的强项。】
我们知道,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由最初的网络化(所谓“连接一切”,中国自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虽然现象级意义上的变化林林总总,但究其实质,无非是构建起了三大网络:内容网络、人际网络以及物联网络)、数字化(大数据成为互联网世界的神经传导系统,市场洞察、用户洞察成为创新发展的关键,大数据方法应运而生、大行于世),演进到今天的智能化发展(譬如作为时下热点的“机器新闻写作”)阶段上。未来网络发展和竞争的高地就是对于广域网络空间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实现其价值匹配与功能整合的高度智能化。这是社会生产方式和运作方式以及“游戏规则”的深刻改变,这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下一轮次的互联网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透过“机器新闻写作”这一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现象级发展的逻辑,人们现在可能更多的注意到的是它在“写”(内容生产)这个环节上的作为,其实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对于新闻传播生产方式和传播格局的改变而言绝对是全方位、全环节的。仅就内容生产而言,“机器新闻写作”至少可以做到以下四点。
一:
对于规格化的新闻资讯(例如灾害、体育、财报等动态信息)可以做到精确、迅捷的生成和发布,时间一般不超过30秒,且差错率远低于人工写作。这是机器处理的强项。
二:
通过对于不同语料库语言风格的智能化学习,可以自动生成适应不同人群语言习俗的表达方式,比如,专门针对90后人群的报道方式、专门针对女性人群的报道方式、专门针对低文化人群的报道方式,等等。这会使同样一条新闻报道在因应不同用户群体的语言风格的多样性方面实现自动匹配,使得具有鲜明个性的新闻表达方式对于各种渠道和终端实现自动匹配与渗透。
三:
对于“公民新闻运动”的内容生产实现智能化标签、聚类、彼此匹配,甚至为每一条信息来源做出是单一消息来源抑或多重消息来源的判断,并自动加以标注,以便于使目前显得杂乱无序、良莠不齐的个人生产的资讯传播纳入到一个拥有某种生态意义的传播框架和平台上,有利于个人的传播能力被激活后新闻资讯的传播领域形成“互相核对、互相补充、互相延伸、互相纠错”的“无影灯效应”。
四:
建构“上帝视角”,即通过对于大数据和碎片化文本的总体性处理,形成结构性的分析结论,将单个看意义不大的数据和文本的社会价值挖掘出来,给人以总体性的全新视角。这种方式如果再加上人工智能中的“可视化”技术的表达,则可以使局于一隅的人们有一种超乎局部观点和眼界的“上帝视角”。
现阶段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人和机器如何在人机对话中实现功能的互补和价值的匹配。人工智能的特长在于,对于海量的资讯素材在规格化、模式化处理,在数据方程和自学习能力可以达及的功能逻辑上,能够显出极高的效率和精准的处理。但是,在大跨度的复杂变量的处理和判断方面、在微妙情感关系的处理和表达方面、尤其是在价值规则的制定和参照框架的选择方面,人的智能和介入不可或缺。因此,这便是未来媒体人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