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哈划重点:国际清算银行(BIS)从发行者、货币形式、可获得的难易度以及技术等四个维度给出了定义。它认为,央行数字货币是由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形态的货币。从形式上看,央行数字货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批发式(wholesale only),另一种是一般使用式(general purpose)。批发式的会对投资者有一定的要求,而一般使用的CBDC则可以被广泛使用。】
消息解读与问题提出
据悉,在今年3月底社交新闻网站Reddit开展的“Ask-me-anything”活动上,IBM负责金融服务领域的区块链解决方案主管Jesse Lund表示,公众应该“很快”就能看到一种基于IBM区块链技术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发行。
在这条消息发布之前,许多国家已经公开讨论过发行数字货币的可能性。早在2017年6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就在国际经济论坛(International Economic Forum)上会见了以太坊的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引发了外界对俄罗斯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猜测。2017年年底,俄罗斯央行提出为金砖五国和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建立一个多国联合数字货币,以进一步推动创建无现金设备,改善流动性管理。
印尼当地媒体kompas.com5在今年1月报道,印尼央行正在考虑发行国家数字货币,预计发行的国家数字货币“数字印尼盾”会和目前市场上的其他数字货币不同,因为它将会基于资产定价。委内瑞拉和蒙特塞拉特也正在论证发行国家数字货币的可行性。
我国政府早已开展对区块链技术下虚拟资产交易监管和数字化货币的研究。央行旗下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范贵甫曾表示,中钞早在2015年就开始布局区块链技术。央行在全国货币金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2018年要扎实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开展对各类虚拟货币的整顿清理。目前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尚未进入测试阶段。
其实,即使没有IBM披露的关于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相关信息,大家也都可以预见到,数字加密法币大势所趋。在可见的未来,区域级、国家级的央行数字化货币一定会出现。
那么问题浮出水面:官方数字加密货币一出现,现在诸如BTC、ETH、EOS的“代币”会不会随之而消亡?
两个基本概念
在探讨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关注两个概念,一个是央行数字货币;另一个是"代币"。
什么是央行数字货币(CBDC)?国际清算银行(BIS)从发行者、货币形式、可获得的难易度以及技术等四个维度给出了定义。它认为,央行数字货币是由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形态的货币。从形式上看,央行数字货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批发式(wholesale only),另一种是一般使用式(general purpose)。批发式的会对投资者有一定的要求,而一般使用的CBDC则可以被广泛使用。
什么是"代币"?这个不用多做解释。作为币圈的“韭菜”,每日让我们魂牵梦莹萦、茶饭不思、盯盘不放的这些“东东”,都是“代币”。元道老师和孟岩老师曾在一篇名叫《通证是下一代互联网新经济的关键》文章中指出,TOKEN应该称之为“通证”,是一种加密的、可流通的数字权益证明。所有I-C-O发行的、数字化交易所日常进行交易的所谓“代币”,包括未来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均可看做是TOKEN。从这个角度来看,文中所提及的“代币”就是有别于未来央行所发行数字货币的所有数字化加密通证。考虑到“通证经济”领域的习惯性称呼,加之截至目前央行数字货币尚未发行,本文将所谓“代币"也称之为TOKEN、"通证"。其实TOKEN和通证的称呼更为得体,"代币"这种叫法只是一种习惯。
"代币"是货币吗?在我看来,现在还不是,在可见的未来也不会是。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普适性,即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货币在流通领域被广泛认可和使用!而现在交易所的数字化通证,或者说“代币”,尚不具备这样的功能。比如比特币,虽然也曾有人用BTC购买过披萨,但发展至今日仍不具有“普遍性”;BTC更具备“数字资产”的职能,而没有发挥通货的作用。以太坊作为开源智能化合约的公共区块链平台,其订立的ERC20标准,使得任何人任何机构可以在以太坊上发行自有的TOKEN,许多项目以以太币进行I-C-O,但其流通和使用领域也相对法币较为局限。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所拥有的一些TOKEN,已具备了成长为货币的必要条件,即“等价物属性”,但只要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不承认其货币的市场地位,不与现行法币进行“广泛性”兑换和结算,它从本质上就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货币”。多国限制法币与所谓的“代币”进行交易,在我看来就是为了脱去这些TOKEN的货币属性。但TOKEN不是货币不见得就没有生命力,只要作为“资产”、作为“商品”、作为“权证”的价值存在,一些TOKEN依然会长期存在。
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对"代币"的影响
现在我们回到本文最初的问题:“代币”会随着法定数字货币的出现而消亡吗?我的答案是不会。更细致的回答是,TOKEN部分会长期存在,部分会消亡,但数字法币并不是导致“代币”消亡的直接原因。
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对“代币”生态影响不大。各国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属于“货币发行”的范畴,货币的数字化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货币存储的安全性和货币流通的便利性。无论是一国央行发行的货币,还是多国央行联合发行的货币(如欧元、未来金砖五国或欧亚经济联盟可能发行的数字货币等等),均需考虑国家或区域的市场货币供需总量、货币周转率、外汇储备、冗余货币量等多个因素,确定什么时间发行货币,发行多少货币。而数字加密货币的发行,只是在国家或区域整体货币发行总量这个大蛋糕上,切出一部分利用区块链等相关技术手段实现货币的“加密数字化”而已。一定时期内货币总量保持不变,只是货币结构有所变化,一部分实物货币,一部分数字货币,一部分职能货币....。如果法定数字货币在安全性和流通性的优势得以发挥,相信数字货币在整个货币篮子里的比例会逐步加大。“代币”的发行属于“通证发行”范畴,从现在全球总体监管趋势看,相当长时期TOKEN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货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他的存在是以“数字加密通证”的价值存在为基础,是“投资品”、“资产”或者“权证”等本身的价值属性所决定的。
部分TOKEN会长期存在,部分TOKEN会消亡。这几年BTC投资、区块链“代币”投资可谓赚足了“眼球”。特别是2017年,比特币价格几乎登顶20000美元,若干“千倍币”、“百倍币”层出不穷。2018年,大规模的机构资本又进入了这个市场。这个市场归根究底是一个“投资性市场”,而不是一个“货币流通市场”。能够让这个市场或者特定“代币市场”正常运行的动力,我觉得有这么四个,一是信仰,“山本是山”,我就看见了山;二是价值,有些通证确实具有“资产”、“权证”等属性;三是泡沫,这种东西在投资市场无处不在;四是资本,市场“活水”。也有朋友建议我将“资本”和“泡沫”归于一类,但我觉得虽然资本流动推动了泡沫的形成,但“泡沫”是触发投资决策的动机,而“资本”则是进行投资的载体,分开讨论比较好。这四点大家一看就明白,我在这里就不再赘余,还是回到主题上来。这些年有不少I-C-O项目,发行的所谓“代币”已经归零,什么原因?我觉得就是上述四点动力没有,或者最初的动力消散了。绝大部分投资者对其并不看好,没什么“信仰性投资”,更不会收藏它;这些通证根本没有支持的落地项目,也不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拥抱泡沫”,发现该通证的泡沫太大了,大规模的资本活水流出,泡沫破了,价格归零,这种“代币”也就在市场上消亡了。同样的道理,还有一些通证,比如BTC、ETH,还包括一些能够落地、前景看好的项目,四个动力点都能够踩到或者踩到三个,相信这样的TOKEN一定会长期存在。有些加密通证发展至今,虽然投资收益不及新鲜出炉的一些“高倍币”,昨天也跌的厉害,但它们确是“代币”市场的中流砥柱,是长期价值投资不可或缺的基石,对于初入“代币”市场的朋友们来说风险较小,只要沉得住气,几乎稳赚不赔。
唠唠叨叨说了半天,限于水平和时间,发文不多,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指正!也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讨论。让我们在价值投资的道路上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IBM区块链:央行数字货币"很快"将在恒星网络上发行. 36氪, 2018.3.28
2. 骄阳在天. 区块链技术正在迎来"国家队". 币乎:币圈八卦,2018.3.28
3. http://news.sina.com.cn/o/2018-03-29/doc-ifystexc9082933.shtml
4. http://forex.hexun.com/2018-03-14/192627375.html
5. 对话元道:通证是下第一代互联网新经济的关键. 区块链投资内参,20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