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时候,可穿戴设备是人体的补充,但义体改造越来越普及,很多人身上义体的部分反而超过了原本的人体。《攻壳机动队》的主角素子全身都被替换成了义体,对她来说,身体已经成为一艘“赛博忒修斯之船”,似乎灵魂才是她这一身人造设备的挂件。
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AI+AR的优势是什么?解放双手、随身AI助手、更即时的信息提示。简而言之:更方便、更无感,不用时刻拿着手机并点亮屏幕看提示,你就可以从AR眼镜里获得必要的信息,而且丝毫不影响你与他人交谈或是驾驶交通工具。
眼镜这种设备的优势是,用户平时就把它戴在头上,它不像手机那样需要用户抬手交互。而交互是过去困扰AR眼镜厂商的一个问题,大模型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大模型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搜索引擎,能让使用AI眼镜的用户更精准地触达信息。比如用户在逛商场时,看见一件衣服,就可以通过AI眼镜检索出这款产品在全网的最优惠
1966年,索普公布了他的发明。后来他根据这段经历写出一篇名为《第一台可穿戴计算机的发明》的论文。由此,这台预测轮盘结果的计算机成为历史记载中最早的可穿戴技术案例...人们很容易就接受了智能手表,甚至并未太过在意它的出现——大概没有人认为自己的生活会因为智能手表的出现而被彻底改变。
记录每天用户看到和听到的一切信息的Rewind Pendant、Tab,它们可以充当人生第二大脑,帮助人回忆和分析过去的一切信息,比如开会时忘记领导讲了哪些话,直接询问AI助理便能帮你快速找到。还有Meta开发的Ray-Ban眼镜,可进行视觉搜索,比如搜索眼前的建筑物,如何修理面前的水龙头等,眼镜有直播功能,可以通过眼镜和粉丝
每个设备均采用柔软硅胶封装,长40毫米、宽20毫米、厚8毫米。这些设备轻柔地黏附在皮肤上,可在身体任何区域的多个位置同时无线连续跟踪体内的微妙声音。这项新研究16日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
Humane联合创始人Chaudhri,并不认为像这样的AR/VR眼镜是答案。在他看来,它们只是将今天生活中已经存在的屏幕,移动到离眼睛仅有毫米距离的地方,将人与世界之间增加了更多隔阂......还投资了另一家AI初创公司Rewind AI,该公司计划制作一种项链,可以记录人们所说和听到的内容。
AI Pin配置了深度传感器,使得用户可通过手势来实现交互,例如倾斜手掌、合拢手掌等方式来实现文本浏览、切换歌曲、返回主页等操作。但这里就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首先相应的传感器能够实现对手势操作的捕捉,并由充足的算力来给出正确的判断。
在ToC场景中,比如家庭健康服务,很多人都会担心健康设备过于激进而导致隐私泄露,多少会对新产品有一些抵触。但在ToB场景中,智能可穿戴设备往往作为智能管理系统的终端,个人健康数据会托管在企业或行业的IT基础设施上。
与心率、血氧等指标相比,ECG测出的心电图是一套相对晦涩难懂的数据和图表。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就算日常习惯性的自测心电,往往也很难自己从图表上看出什么有用的信息。当然,针对这个问题,智能手表厂商多半也都提供了解决方案,那就是通过AI对心电图进行简单的解读。
人类情感探测器SHORE是德国弗劳恩霍夫生产技术研究所开发的识别类APP,用于谷歌眼镜上。它的全名是Sophisticated High-Speed Object Recognition Engine,即精密高速目标识别引擎。汽车制造商还可以将SHORE应用于检测司机的困倦程度。一旦出现司机眼皮耷拉等危险因素,便会触发警报。医务人员可以使用SHORE更
需要指出的是,eSIM即Embedded-SIM,eSIM卡就是嵌入式的SIM卡。与手机上使用的传统SIM卡相比,eSIM卡把SIM卡嵌入到了芯片上了,用户在使用具有eSIM卡的智能设备时,只需在线上开通业务,把号码信息下载到eSIM卡上,就可以让智能设备像手机一样具有独立通信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