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哈划重点:几乎很多新的Token Fund都是90后在做,但目前做链的创业者大多是70、80后的“老人”。不过正如80后、90后是信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但“BAT”还是60、70后创建的一样;区块链的机会还是掌握在80后、90后手里,而不是作为原住民的00后手里。】
区块链领域的项目方总是各有各的焦虑。
一部分项目手握“币权”,于是一边大张旗鼓的面向全球“割韭菜”,一边也不得不时刻关注国内监管的脸色;
一部分项目执着于“发币”所以概念先行,一手白皮书一手ICO,但也难免被交易所的“镰刀”锁定;
还有少数项目属于不发币的“纯链”团队,两袖清风的形象似乎更符合监管的口味,只是在资金方“无币不投”的钱荒形势之下,也难免为了升级卖相在Token的边缘摸索。
或许目前大领域里只有两类项目不必纠结于是否“发币”——一类是区块链媒体,另一类则是区块链项目的关联服务者。主事“数字资产管理”的BitMore是后者的代表。
虽然创始人丁永强经常作为项目方代表,在各种链圈峰会上发表关于数字资产的演讲,但他本人并没有多少“币圈人”的亢奋,只是保持着一个创业者基本的学习和工作节奏。
毕竟没有链、不发币的BitMore,从思维到模式再到具体操作,都不过是按照传统互联网项目的路径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我们就是一个互联网项目”,丁永强如是说。在财务领域创业已经轻车熟路之后,丁永强似乎很安于在以圈资源闻名的区块链生态里,做一个无惊无险的链接者。
“Token是区块链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第一个公司砸了,第二个小幅套现,第三个做SaaS,第四个就是BitMore”,丁永强仅用一句话就结束了对自己此前四段创业经历的描述。按照他的说法,连续创业是因为“爱折腾”,但几次创业都没有脱离自己擅长的财务领域,也是一种“不折腾”。
“互联网风口每隔两年就出一个,我们不想炒概念。”
不得不说,囿于资金规模和机制成熟度,“造风口”一向是国内创投领域的一大“特长”。而被币圈财富神话裹挟至台前的区块链,从登场之日起就比以往任何风口都更有争议性。强调自己“不炒概念”的丁永强,话里话外都带着澄清的意味。
“这次在币圈还是面向个人的财富管理,我们希望合规发展,带来价值。”
丁永强口中的“价值”是巴菲特被屡屡奉为圭臬的“价值投资理论”,虽然巴菲特本人就曾公开质疑“币”的价值性。“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理念是一回事,但是怎么看币是另一回事”,丁永强说。
在丁永强看来,Token(通证)更像是一种流通权,初衷在于去中心化。
一方面,用信贷思维很容易理解Token的直接经济价值。“一个公司把自己的Token换成钱,就等于预支未来收益实现当前发展”;另一方面,Token也是对现有生产关系的改造,甚至有颠覆组织形态的潜力。
“它产生了社区型组织,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将企业的所有的人高效的组织在一起,目标一致的奋斗”,丁永强说,“如果400多年前公司制和社区制同时存在,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或许这是区块链对世界最好的贡献。”
即使对通证经济的发展持乐观态度,BitMore也依然是最传统的公司制模式,没准备“上链”、不发Token,更无所谓写白皮书。
“发不发,看你的设计机制,合理、有场景、发展快,就可以发;我们不发Token,是因为看不到它对我们公司的好处,没有促进我们生态的发展”,丁永强说。
除此之外,Token制度的不完善性也是丁永强选择保守对待的原因。
“现在比较拧巴。Token不是股票,现有的法律环境没有赋予Token持有者相关的所有权”,丁永强说,“只有Token和持有挂钩才是完整的社区制。”
“区块链最后还是互联网生态的竞争”
“现在来看,全球持币者只有两三千万。当前我们还是有风险的”,身处币圈的丁永强对目前全球数字资产的市场规模持保守估计,“所有数字资产总价值加起来也只有2500亿美金左右,连苹果公司市值的一半都不到,撼动美元和人民币就是天方夜谭。”
虽然丁永强眼里的币圈只是一个边缘化的金融市场,仅作为现有金融市场的一个补充,但是也丝毫不妨碍他对BitMore的价值判断。
“币少的时候用一两个钱包就管了,币越多的用户反而越需要我们。羊毛薅的越多,就越关心买卖行情、赚多少赔多少。说白了我们就是帮他们赚钱,科学的赚钱。”
事实上,BitMore的工具属性很容易理解,其能有效记录用户的Token数量和价值变动、可以通过计算不同交易所的交易费用和Token的兑换关系帮助用户分析投资性价比、能根据以往涨跌赚赔的行情分析用户的盈亏情况,并且为持币用户提供数字货币理财等增值服务。
“我觉得在区块链领域需要我们这样的公司,有这个需求”,丁永强说。
善于发现并解决需求是传统互联网人的惯性思维,这种特质让他们总能巧妙地切入任何一个行业生态。
“互联网的本质是生态竞争,不然没有阿里系、腾讯系的说法。今天链的技术不难,很多都公开了,有人复制下来改一改就说自己搞了链,一夜之间出现无数家公司,就像当年的千团大战。”
浸淫互联网多年的丁永强对竞争的逻辑烂熟于心,“人家为什么要去你的链上发币?最后还是争用户、争流量,还是互联网思维的竞争、生态的竞争。你能做别人也能做,不是单打独斗,区块链现在就是这个态势。
对于丁永强和BitMore来说,在链圈的大生态里做一个相对独立的服务者,无疑是一个有效而安全的定位。“我们是生态的一环,服务于很多生态,是生态的连接器”,丁永强说。
和生态建立共生关系之后,BitMore的工作重心不再是拓展用户,而是完善产品。“我们现在不担心流量,而是担心用户不满意。用户是挑剔的,用脚投票,我们需要作出真正的亮点,让用户喜欢我们”,丁永强说。
“我们巴不得监管”
与大多数和“币”过从甚密的公司一样,BitMore选择注册在海外。丁永强解释道,区块链的精神就是无国界,BitMore作为财富管理工具也自然需要面向全球用户,“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行,但我们的定位就是世界性的公司。”
当被问及项目“出海”是否出于对国内监管政策的隐忧时,丁永强的原话是,“我们巴不得监管”。
一方面,政府在虚拟币方面禁止ICO,从国家层面来看很合理。
“Token是一种经济形态,但有些人却在这个过程中行骗,事实上骗子的学习效率是很高的,对于这些人,国家不打击谁打击?”在丁永强看来,币圈交易所过热就像全民炒房,任何一个行业都没有必要炒太高,这样只会严重背离行业价值。
“现在比特币的交易里面人民币已经不到1%了,收效不可谓不明显”,丁永强说。
另一方面,丁永强认为,在国内的打击下,比特币的价格还是很高,这也说明它正在逐渐回归其真实价值。“区块链行业每隔两三年就会遭遇一次打击,打击完了就反弹,甚至反弹的比之前更高,这就是去中心化的机制和思想在左右这件事,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业内人士大多将2018年视为区块链元年,而丁永强则认为今年更可能是“引导之年”。
首先对区块链行业从业者来说,要正视行业乱象并接受监管;毕竟任何产业初期都不规范,但一旦被认真对待就会走向规范。“比如现金贷,一定是一个好事,很多穷人能很方便的贷到款,但不能无序,比如裸贷不好,就不要出现。”
对于以BitMore为代表的区块链项目来说,监管的最终目标是让有信仰的人好好做事。
除此之外,在丁永强来看,即使现在国内政府的态度不明朗,他也并不担心未来的整体监管形势。“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全球最厉害的7家公司中有一半在中国,而如果到了价值互联网时代,国内政府势必也不会甘心中国企业没有声量。”
丁永强提到,如果中国不重视区块链行业,国内人才难免外流,最后导致的是产业空心化。“现在中国的区块链网民有1000多万,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如果后期有了规范,我们有可能先于全球出现大型的应用。”
“区块链时代要看90后”
跟随“大势”是创业者的本能。作为先进事物的区块链,想挡是挡不住的,丁永强也不例外。
“下一代是价值互联网的时代几乎不用质疑,它的价值和体量一定比互联网大很多,而且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万亿美金的个人有可能会在区块链时代诞生,我估计他很可能是个90后。”
丁永强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到要向“90后”学习。“我发现90后很有趣,他们炒币太厉害了,很适合在价值互联网生存;但是,他们依然不是数字货币的原住民,00后才是。当区块链走向大爆发,法币持有者在00后眼里就会像现在还拿着诺基亚的人一样,这个就是代沟。”
不过正如80后、90后是信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但“BAT”还是60、70后创建的一样;区块链的机会还是掌握在80后、90后手里,而不是作为原住民的00后手里。
作为80后的丁永强显然是这波浪潮的追赶者。
据丁永强观察,现在许多人很大胆,几乎很多新的Token Fund都是90后在做,但目前做链的创业者大多是70、80后的“老人”。
“炒币我们不擅长也不适合,有人赚了钱,我们也不眼红,但是价值互联网还是要有人干。真的结合产业能落地的,还是需要有经验积累的人去做。”
“世界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对于新事物,我们顺应就行了。”丁永强说。
(原标题:《BitMore:无币无链,一个区块链行业的互联网项目》,编辑 | 紫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