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哈划重点:“万物互联”的世界,一切似乎都可化为连线、计算、识别码、无线射频技术和分布式网络,主客体的关系和边界在悄然发生变化。当丢失的物品可以自主呼叫主人,窗户能感知风暴而自行关闭,厨房里的食物拥有可追踪的识别码,冰箱可以发出续订牛奶的订单……】
万物互联尤需“人的在场”(评论员观察)——展望正在到来的“智慧社会”③
人工智能的发展,意味着我们要面对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这个世界需要法律、规则和伦理的维护,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只需5秒钟,人工智能机器人就能为你创作一首诗;25秒,就能自动编写一条新闻消息;“AI合成主播”像真人一样播报新闻,且不知疲倦……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日益突破人们的想象力边界,有人开始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的确,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把我们面前的复杂现实逐一“化约”:有了无人驾驶,复杂的路况和驾驶的疲劳都将得到缓解;有了自动化装置,庞杂无比的仓库将井井有条;无人餐厅实现之后,点餐、做菜、送餐的复杂流程将“一键完成”;有了家政机器人,人们将从繁琐的家庭事务中脱身……因此有人说,我们毕业时,目标是找到工作;但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使工作本身消失了。
事实上,历史上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带来类似的困扰,但人类社会进步的节拍并没有改变。正如蒸汽火车、计算机、程控电话等科技的出现和普及,让马车夫、打字员和电话接线员等职业隐入历史幕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必将造成未来职业的变迁,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人类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妥善化解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在培育新产业过程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世界经济论坛不久前的一份报告显示,自动化每夺走一个岗位,就会两倍地创造出新兴工种;2022年,新兴工种的就业占比将从当前的16%提升至27%。技术将催生新的商业机遇,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人工智能的发展,意味着我们要面对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这个世界需要法律、规则和伦理的维护,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比如,未来无人驾驶的普及,需要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作出相应调整;面临“救一个还是救五个”的伦理难题,智能指挥系统需要作出道德上的设定;用“大数据”收集、存储和分析个人用户信息,商业主体的行为需要被严格规制,等等。总而言之,在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中,需要把握住以人类价值观为导向的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良知和情感,避免出现安全失控、法律失准、伦理失常等问题。
在伦理道德方面,“智慧社会”需要重视“人”的主体性,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人机关系和人机伦理。“万物互联”的世界,一切似乎都可化为连线、计算、识别码、无线射频技术和分布式网络,主客体的关系和边界在悄然发生变化。当丢失的物品可以自主呼叫主人,窗户能感知风暴而自行关闭,厨房里的食物拥有可追踪的识别码,冰箱可以发出续订牛奶的订单……一个“人与物彼此嵌入”的世界,更需要高扬“人”的主体地位,避免哲学家警示的“机器的生命化和生命的机器化”,让人工智能符合人类价值观,服务于人类,服务于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智慧社会”的建设目标,这离不开一套包容创新、完善监管的制度体系。在透明性、算法公平、AI伦理、监管和责任等问题上,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提高新兴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透明度,使其对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小化。立法和人工智能政策在促进创新的同时,有必要保持一定的灵活度,对技术快速发展予以充分关注。除此之外,还应在全社会开展相关教育普及活动,避免出现“数字鸿沟”;推进伦理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警惕技术被滥用的潜在风险。
半个多世纪前,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小说家曾为机器人伦理制定“三大法则”,第一条便是“不得伤害人类个体”。今天,全世界都在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就是为了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让人工智能这个“瓶中精灵”更好服务于人,开创“智慧社会”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