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哈划重点:剥落区块链的种种外围,图穷匕见,对币圈人士来说却更敏感了一些。微微上涨的币价又拉走了一波人的时间,没有形成太多的讨论成果,这个重要的行业议题陷入尬聊,暂停。】
进入下旬,区块链在中国大陆地区近百场会议接近尾声,集体学习和脑力激荡也渐入佳境。7月要收官了。
链圈的嗅觉特别灵敏,我想我也get到了——话题推进到无币区块链这个要点。剥落区块链的种种外围,图穷匕见,对币圈人士来说却更敏感了一些。微微上涨的币价又拉走了一波人的时间,没有形成太多的讨论成果,这个重要的行业议题陷入尬聊,暂停。
我刚刚在复旦全球区块链社群再次碰到这个话题,有必要回溯复盘一下。
上周末,布洛克科技的融资发布会上,古典投资人和TOKEN投资人达成了共识。在对路演项目的问答中,开场或收尾,都会提一句:股权融资是先做事,后融资;区块链TOKEN融资是,先融资后做事(或再定能做多少事)。so,您的项目......
这恰好是投资人对这一热点的回应方式。世界似乎一下子要颠倒过来,创业者就这么翻身了?资本家也顺势下坡,一反常态,回到服务者的角色了?
而在国贸商圈随后举行的一个闭门路演中,多个来自海外的项目,也都是先做事情,技术和项目进展已经非常成熟了。
无币区块链成了非此即彼的鸡与蛋的命题,它VS有币区块链或者说发币区块链。
在发币项目中,项目方一般会定期+不定期公布项目进展,展现过程管理。但到达交易所“终点”后,多数项目的进程和结果都嘎然而止。区块链技术,存储记录过程的基本使命,也就无法再发扬到项目中了。发币就是上车,上车如果等于没有返程票的不归路,正如专栏作家陈菜根所说,最后做不做事,就看良心了。
陈菜根已经低调创办一个区块链版的抖料产品。做为行业资深人士,他极具包容和扩展,像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一样说道,先把东西做出来嘛。东西做的好,不写白皮书也可以融TOKEN啊。为什么一要白皮书呢?——是啊,把实际业务做好,不比白皮书强吗?陈老师点到为止,最后这句天问,他没有说出来,在座朋友都懂的。
其实结论已经在另一个讨论层面显现,有币或无币,区块链都需要完善的通证化体系。都需要激励用户,都需要全体用户参与项目和社区建设,都需要给全体用户随时兑现收益,这个收益先用通证持有,或者说先体现在通证上。这是我对元道和孟岩两位老师发起的通证经济的认知。
因此我个人的观点是,不论是通证还是币,如果它必须有且是对的。那不妨先讨论时间的问题。我们追问,先做事情后发币?还是先发币后做事情?或者换个说法,是先设计好通证体系,还是边做事情边打磨通证体系。这或许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用户在哪个时间点上和项目创立者达成共识的问题。
我的立场是,无条件支持无币区块链,尤其技术驱动的应用场景。看好通证模式的路径选择。
8月见面,不再问候,你们发币吗?而是讨论,先币区块链还是后证(币)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