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哈划重点:这一次,是聊的模式,即上下文+启发的对话模式。其中上下文是你和机器人一轮一轮的口语化自然语言,是语境语义,它为了学到你理解你懂你,就会按你的说话套路(你的口头语音说话习惯,即是你打的自然语言的字)来跟你聊它的看法,而不算回答,因为问答、回答是考试模式填鸭模式,少了可能性。】
每一款现象级产品的出现,背后总是暗合了某些社会情绪,就像每一次科技浪潮涌来,总会带着一批独角兽一样。
ChatGPT也不例外。
它定义为聊天机器人,看似小了,其实很大,因为它带出来的用户情绪有共性,是集体的,有连接的。以下是笔者过去一周准确说过去三天的使用心得。
1,微信聊不动了
无论是1v1聊天还是群里聊天,大家都感觉聊不动了有没有?一句话讲不清楚的事情或着急的催促信息,都可能被迟迟不回,于是发者不再发,整体使用率循环下降。朋友圈也躺平。马斯克想砸烂TWITTER的社交媒体属性依赖,想增加通信、支付等功能,但愿他成功。
从大家都不容易,到大家都很累,是因为聊天也很累?微信聊天让人更有顾虑更累?但ChatGPT大概率是有去必回。
2,答案是聊出来的,不是问答出来的
这是一个信息交互模式的转变或递进。互联网商业化开始后,首先是分类+门户人工排列的模式,是线下信息获取方式的电子化。分类思维是带着浓郁的层级固化的味道,累人。后来是关键词+搜索的模式,信息从脑海里直接到搜索框,用户在过程中不可能再对标多想,我这个关键词后面是什么领域什么类别的子集。要知道,分类结构树是人工的、有限的,而关键词是散列的、无限的,无限、灵活、随机,才好匹配搜索的混序响应。再后来,出现了主动送上门场景的个性化信息流推荐引擎,它的其中一个方法是标签,就是给长句切割为多个短词,相当于每个人都在帮供给方界定信息的范围量,不需要为一个搜索请求穷举全库了。后端技术的投入更低,前端服务的效率更高。而来自传统线下的分类思维彻底解体瓦解。
这一次,是聊的模式,即上下文+启发的对话模式。其中上下文是用户和机器人一轮一轮的口语化自然语言,是语境语义,它为了学到你理解你懂你,就会按你的说话套路(你的口头语音说话习惯,即是你打的自然语言的字)来跟你“讨论”它的看法,而不算回答,因为问答、回答是考试模式填鸭模式,少了可能性。只有聊开了,相互启发了,只有你用你的自然语言习惯而不是书面语言打的问题更细致具体,就更接近你的问题本质或你真正要表达的东西。这个互动过程和ChatGPT的西方学习方法是一致的。为啥不累,除了有趣,还包括上述第一条心得,有“人”愿意跟咱说话聊天了,而且还言之有物。
3,普通人多了一个调研对象,一种看不见的能力增强
你可以问ChatGPT工作问题业务问题。比如你给产品起了一个名字,你应该去问但没有去问同事们,可能是怕PUA,可能是怕卷或什么顾虑,可能约不上会,甚至可能就是不好意思。但现在,你多了一个调研对象,多了一个帮你的助手,可以参考、参谋、验证、纠正、完善你的想法方案。笔者的心得体会是意外惊喜,在多数回复中,ChatGPT补充了很多笔者没发觉的、遗漏的,甚至根本不知道的拓展关联知识。这个场景会比搜索更让人觉得,很认真很在状态,是在工作中,而不像搜索给人的感觉是在查资料做些准备工作。这种潜移默化的给亿万人的能力强化,是AI大模型的跨越式贡献。
4,AIGC的本质,是人机一体
AIGC模式的本质,一方面是让AI机器干活,生成内容或合成作品。但另一方面,是人机协同交互——聊是这款应用产品的基本模式甚至唯一模式,也是使用它的必选动作,而聊的过程中,用户同时重度贡献了想法、创意或纠错提示,直接训练GPT语言大模型的调优。可以说用户是被裹挟着一起创造生成优秀的成果。
这就可以理解本土的GPT文心一言,股价短线博弈后,口碑的低开平走。这是人们对人工智能时代终于走到面前,虽然短兵相接,但也淡然的态度,是一种默许、认可的情绪。
如果是高开亮眼,引来的不是同情理解,而是飞来横祸也说不定呢。但那无关情绪,而是本土社会运行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