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哈划重点:与其他可穿戴设备不同,外骨骼装置其实更被视为一种机器人装备。不用低估人类的想象力、浪漫主义和冒险精神,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人这么做了。1890年,俄罗斯工程师亚金试图通过存储在压缩气袋中的能量,协助人们移动。】
与其晦涩地解释外骨骼装备的工作原理,我们不妨听听使用者的体验。
作为与《财富》杂志齐名的《FastCompany》商业杂志,其全球设计编辑Mark Wilson这样描述他在使用MO/GO时的感受:
“直到我关闭MO/GO时,我才发现这个系统对我的帮助有多大。就好像我身体里的机器人部分睡着了,我的肉质肌肉又苏醒了过来,非常神奇。
使用MO/GO与我预期的外骨骼感觉完全不同。虽然电机位于膝盖上面,但我不会感觉到那里有什么特别的东西。相反,在用它爬楼梯时,能感觉到推力从我的大腿下方一直涌来,就在我的膝盖和臀部之间。”
所以简单来说,外骨骼户外装备有点像一双有形的大手,有效且用力在推动你的大腿不停前进。
与其他可穿戴设备不同,外骨骼装置其实更被视为一种机器人装备。不用低估人类的想象力、浪漫主义和冒险精神,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人这么做了。
1890年,俄罗斯工程师亚金试图通过存储在压缩气袋中的能量,协助人们移动。1917年,美国发明家凯利开发了他所谓的电动机,通过蒸汽动力,让人工韧带与佩戴者的运动保持平行。
经过超过百年的发展,外骨骼真的还是不切实际的“未来主义”吗?至少这些已经掌握大量技术资本的公司们不是这么想的。
1960年,通用公司推出了一套叫做Hardiman的外骨骼动力套装,它由液压和电力提供动力,能将穿着者的力量放大25倍,因此举起110公斤重物的感觉就像举起5公斤一样。
而三星公司的GEMS(Gait Enhancing and Motivating System)设备,则更符合我们如今对于外骨骼装备的想象。它拥有更现代的外型,轻巧得让你忽视它的存在。据说,它也会在今年正式投入生产。
外骨骼装置的发展,包含了人们对于不同未来生活场景的美好想象:帮助行动不便的人再次感受行走,使工人从沉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甚至还扩展到军事、航空等不同领域。
不过也正是这些改变世界的伟大志向,让外骨骼装备的话题变得沉重、严肃、难以接近。在这时候,它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叙事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