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哈划重点:如果要让机器人直接加载“强人工智能”,那只会让机器人的芯片瞬间过载死机——即使能勉强运行,也会对本来就艰难的功耗和续航带来巨大负担。对单机芯片的算力来说,这是让人绝望的量级差。】
在“强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人将如何学习和进步,不断刷新自己的能力与体验上限?
在我看来,围绕“智能”两个字,完全可以从手机的发展历程中,得到非常有意思的参考和借鉴。
最初的手机,被称为“功能机”,所有功能都固化在手机里。在这个时代,手机的功能相对单一,只能打电话和发短信,以及使用闹钟、游戏等少量“内置功能”。
而随着“智能机时代”来临,手机逐渐成为了我们肢体、意志和生活的延伸,除了打电话和发短信,手机可以听音乐、玩游戏,看新闻,点外卖,上网课、买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改变不仅在于手机本身软件和硬件的升级,更在于手机的功能已经不再固化在手机内部,而是来自于云端。
于是手机的作用完成了从工具到枢纽的质变:通过越来越发达的信息高速网络,智能手机将我们与数据、资金、物流连接在了一起,将个体与整个世界的各种产品和服务连接在了一起。
而现在,这也将会是智能机器人发展的大势所趋。
许多人认为,机器人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要让一个机器人独立实现接近人的思考能力和运动能力;但遗憾的是,大模型的人工智能,对算力和数据都有巨大要求,以我们当下的技术能力,存在太多短期内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
谷歌2021年发布的超级语言模型Switch Transformer参数规模达到1.6万亿,阿里达摩院的多模态大模型M6参数更直接突破了10万亿。
如果要让机器人直接加载“强人工智能”,那只会让机器人的芯片瞬间过载死机——即使能勉强运行,也会对本来就艰难的功耗和续航带来巨大负担。
对单机芯片的算力来说,这是让人绝望的量级差。
所以,更科学更有效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完整、高速的“端-网-云”体系,用强大的云端大脑,高速可靠的神经网络,来承担海量的计算工作,以此让机器人突破算力和功耗的瓶颈,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智能服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模型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为云端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打造出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强大引擎。
而以更长远的发展来看,人形机器人也将取代手机,新的“个人管家”将成为个体与世界连接的新的枢纽。
如同手机“功能机”向“智能机”的升级,在人形机器人进入千家万户,真正改变我们生活的过程中,它们要为我们连接外界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就必须,也必然身在本地,脑在云端。
这将是机器人的RobotGPT,机器人的未来。
(原文标题:《RobotGPT:机器人需要从“功能机”向“智能机”升级》。节选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