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哈划重点:2001年,美国商人丹尼斯·蒂托支付了2000万美元,在国际空间站停留了8天,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位自掏腰包的私人游客。】
AI是一群科学家,为了赚钱,让游戏变得更好玩捣鼓出来的。而AI所需要的算力芯片,也是由电子游戏不断推动出来的。正是无数人的“游戏更好玩,电脑更好用”的需求,才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现在中国也开始有了商业航天。商业是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航天商业化早已不稀罕。2001年,美国商人丹尼斯·蒂托支付了2000万美元,在国际空间站停留了8天,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位自掏腰包的私人游客。
进入2020年,商业化航空开始逐渐增多。2021年7月11日,维珍银河的太空船搭载该公司创始人布兰森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商业旅游;7月20日,蓝色起源公司的“新谢泼德”号火箭,将贝索斯等4名乘客送到距地面100公里左右的高度。
2021年9月,马斯克的SpaceX公司,用旗下的“龙”飞船,将4名普通美国公民送入太空,开始绕地球轨道3天的太空旅行。此次飞行,“龙”飞船的高度远远超出了前两次,而且,这是一次没有任何专业宇航员陪护的“全平民团队太空轨道游”,创造了历史。支付处理公司Shift4 Payments的创始人、38岁的亿万富翁艾萨克曼以大约2.2亿美元的价格从SpaceX公司购买了此次“龙”飞船航班上的所有4个座位。
到了2022年,太空旅行进一步升级。4月8日,“龙”飞船搭乘“猎鹰9”号火箭从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是美国首个由私营公司组织的全私人宇航团队前往国际空间站。此次太空旅行,也被美国NASA形容为航天飞行商业化的里程碑。此次飞行一个座位的价格高达5500万美元。
火箭可回收,发射低成本,是太空旅行得以实现的前提。虽然目前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太空旅行仍只是超级富豪们的游戏。但马斯克的SpaceX走的就是低成本的路线,沿着这条路径,会进一步降低成本,最终使得普通人的蜜月旅行能上太空。在这个过程中,需求必然不断刺激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最终通向登月乃至登陆火星。
事实上,芯片的发展,走的也是这条道路。
2020年,Intel研发总投入达135.56亿美元。Intel公司创立于1971年,距今有50多年历史,累计的研发费用高达数千亿美元。显然,没有一家公司能够负担如此大的成本。芯片行业走的也是从简陋的技术开始进行商业化的道路。最初的多媒体、游戏都是简陋的,游戏甚至是2D。但正因为有需求,需求产生的利润使得IT行业能够维持生存,并不断创新。
现在最热的ChatGPT,也是基于需求产生的。谷歌的AlphaGo出现后,OpenAI团队的思路是,教会AI打DOTA2游戏。2017年他们开始在DOTA2上尝试自己的AI和算法;2018年6月,战胜4200分人类选手;2019年4月,击败人类世界冠军。当时有条新闻是,“AI战胜DOTA2 4200分玩家,震惊比尔·盖茨”,三个月后,微软投资OpenAI公司。
你以为AI是科学家怀着崇高的目标,在实验室呕心沥血,结果AI是一群科学家,为了赚钱,让游戏变得更好玩捣鼓出来的。而AI所需要的算力芯片,也是由电子游戏不断推动出来的。投资AI的微软,也是因为有巨大的赚钱能力才敢于试错。正是无数人的“游戏更好玩,电脑更好用”的需求,才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政府投资不可能替代市场需求。如果只是政府投资,政府一开始怎么知道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呢?所以,市场的作用在于:一方面是用利润支持创新,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另一方面,市场也是一个试错机制。那些没有前途的技术方向,会被市场淘汰。如果是政府大量采购,企业想的或是怎么去游说政府官员,给自己更多的补贴。所以,需求、市场竞争,对于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是研发费用的来源,也是创新的检验者。
与芯片一样,航天也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单靠政府主导航天行之不远,即便以美国的财力,也想从市场中赚钱来支撑行业的发展。只有大规模应用、商业化,才是可持续的产业。现在的商业化航天,接近1930年的航空工业,处于爆发的前期。但有多样化的需求是好事。中国的商业航天,短期内很难达到载人的程度,如果非载人的大规模需求,能为中国的商业航天提供利润,就能使得这一产业生存下去,不断发展,产生突破与裂变。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首发于2023年4月20日《南方周末》。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责任编辑:陈斌)